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苏高教会〔2008〕20号《“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座谈会综述》

发布:2015-06-07 19:09分享: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文件

苏高教会〔200820

 

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

座谈会综述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023日,省高教学会和省教育厅老干部处联合召开省教育厅老干部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袁相碗、叶春生、程嘉猷、冒瑞林、刘迪吉、邱坤荣、杨全美、陈宗伟、胡凤英等省教育厅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1024,省高教学会又召开部分高校老干部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南京大学的陈懿,江苏大学的金树德、高仲英,镇江高专的尹家明等。两个座谈会分别由省高教学会葛锁网会长主持。与会的省教育厅和部分高校的老领导、老同志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等教育的光辉历程,充分肯定了3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并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重点就江苏加快迈向“高教强省”的进程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现综述如下。

一、改革开放30年江苏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宝贵经验

与会老领导用自己亲身经历,深情回顾了过去的30年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和许多宝贵经验,这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当前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前列。大家认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最突出的成绩有以下几点:

1. 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更加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1977年江苏只有普通高校26所,在校生4.2万人。其中省属高校只有10所,其他16所都是部委属高校。当时,部委属高校毕业生留在江苏工作的只有10%左右;学校布局也非常不合理,有15所集中办在南京,7个地市是空白,且学科专业单一,主要是农、医、师、艺术等,而财经等社会急需的专业是零。高校布局严重不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07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已有121所,在校生达147.2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7%,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30年来,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江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加符合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要求。

1980年我省在全国首先创办了南京市金陵职业大学之后,市办职业大学迅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主要城市扩展。截至1985年,五年时间增加了44所高校。市办职业大学是江苏乃至全国教育改革的创举,它打破了由中央和省两级办学、以中央为主,公办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打破了对大学生“一统二包”的制度,率先实行了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经过努力,我省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多级办学、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格局,加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调动了地方、高校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同时多渠道筹措社会各方面资金,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2007年,全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有76所,在校生近70万人,成为江苏高校的半壁江山。民办高校招生数已达11.88万人,占招生总数的28%;在校生36.37万人,占总数的25%。高校的办学体制更灵活,布局更合理,专业更齐全,更加符合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要求。

3. 高校的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加投入,加强了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全省一半左右的高校建设了新校区。2007年,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大幅度增长,分别为十年前的4倍和3倍。彻底告别了过去校园破旧、拥挤的状况。同时,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培训教师,数量快速增加,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不断充实、完善。所有这些都为加强我省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会代表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上述累累成果,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省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对专门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同时为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二是中央有明确的政策,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教育改革的道路更加明确。三是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江苏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不断增长。五是江苏高等教育战线的同志们主观努力的结果,是他们敢于解放思想、打破各种条条框框,敢为人先、大胆探索,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卓越贡献。与会者普遍认为,我省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很丰富、很宝贵的,值得进一步认真总结。

二、面对建设“高教强省”的历史性任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005年江苏省就确立了“两个率先”,把建设高教强省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建设高教强省是江苏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战略选择,也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建设高教强省,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首先是思想观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形式等等会随之发生变化,但社会的思维还是精英化的,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教育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有差距。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不够紧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教育公共投入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巩固完善,学校的师资和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为确保我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归纳如下:

1.政府要进一步放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的职权。政府管教育,做好事业规划,保障投入,协调服务,优化学校办学环境就得靠政府。但政府不应该直接管学校,现状是有时候政府甚至于直接管理到学校的微观层面,学校应该由学校党委和校长去领导和管理。

2.在搞活体制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设高教强省需要足够的投入,但光靠政府不行。一方面政府财政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一部分高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多方筹措资金。要继续办好民办高校,现在二级学院的规模都不小,都在万人左右,是否可以搞一校两制?此外是否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如股份制,甚至公私合营行不行。

3.高等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但不宜动不动就提国际化,与国际接轨,把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化掉了。如现在把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这是否科学?其实所谓研究型大学是美国人发明但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大学都是培养人的,都要以教学为中心。

4.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怎样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现在的体制做不到。现在从小学开始就应试,高考指挥棒,从高一就开始文理分科,这个问题不得了,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在大学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方面,在培养学生的智商、情商方面不够,过分强调学习英文的重要,没有把学习我们自己的母语放在应有的地位,忽视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没有具体措施,“两课”进学生头脑效果不明显。

5.高校的领导体制从1989年以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快20年了。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同时,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一个单位两个一把手,全凭个人素质,很难搞得好。建议向上反映作适当的调整。

6.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制定一些政策,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待遇。待遇提高了就不怕吸引不住人才。另外高校也要淡化官本位,调整相应的制度,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大学的环境要给教师多开几条路,使所有的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7.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要随便提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转向内涵发展为主的情况下,更要注重按教育的规律办事。现在有关部门的评估对促进高校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但评估往往是用一个模式去要求同类学校,搞合格评估可以,但搞优秀评估就不适合。不利于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助长学校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在当前情况下,仍然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办学。

8.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我省高等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机遇和挑战同在。他们热切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对过去的30年要组织认真的分析研究,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引导,在建设高教强省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