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外语课程思政中道德判断的ERP研究

来源:东南大学作者:季月发布:2023-02-06 13:20分享:

东南大学季月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外语课程思政中道德判断的ERP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100),课题组主要成员:李霄翔、杨元魁。

一、《外语课程思政的创新:一个自我与认知-情绪的视角》

(已发表论文。作者:季月、李霄翔。《外语电化教学》 CSSCI,2022年第4期。)

     本文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结合外语课程需要完成的立德树人使命和当下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自我和认知-情绪在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关路径,为提高外语课程思政中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指出,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品德发展的前提,而获得这样的认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任何教育都需要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够起作用。自我不仅是一种心理存在,而且还涉及道德层面。研究者发现,“道德脑”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由“认知脑”和“情绪脑”整合而成。道德判断中主要涉及情绪功能系统和认知功能系统。腹内侧前额叶、腹侧纹状体、脑干、下丘脑和杏仁核都参与了情绪系统的加工,而背外侧前额叶是认知系统加工的主要脑区。另外,情绪与镜像神经元系统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我们可以把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和行为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在自己身上“分享”他人的情绪感受和意识体验。这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人的生理系统可以与高级认知过程能够建立起直接的关系,大脑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映射他人的意图和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联系,从而形成内化的思想品德意识。
     遗憾的是,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目前仍未建立起来,且当前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些外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明确的认识,认为学生只需要学生掌握外语知识技能,会听说读写译,了解不同文化并进行交流。有些教师则避重就轻,在课堂上采用“唯理轻情”的方式,简单地利用教学材料进行口头灌输,并不考虑学生的“内导”过程和认知-情绪特征,达不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有些外语教师认为语言学本身涉及面广,从事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的学科鸿沟过大,在具体实施上有难度,资金和时间投入也有限。
因此,外语课程思政的突破与创新已成为当前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外语教师必须从多学科的角度深化对课堂思政的认识。教师在语言知识传授和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因素在认知拓展和道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其次,创设良好的思政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外语教学素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教学活动和技能训练融入到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外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具体的社会活动,探讨和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次,在研究方面,目前急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跨学科研究队伍,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语言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层面,而是须涉及到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诚邀多领域专家加入外语教学研究队伍,提高研究团队的综合实力,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借助外部协作和技术引进来拓宽研究视野。
二、《外语教学中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已发表论文。作者:季月。收录于专著《外语课程“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胡永辉、李霄翔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本文从心理学、语言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教学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并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探讨通过外语教学,塑造中国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人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已经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过渡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面,体现人文关怀,完善人格。外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完善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增强对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的理解和评价,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人格结构中去,塑造新的人格。很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育人方式,但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人,追求人的心性完善,发展健全人格。作为外语教育者,外语教师应该将外语教学放在逐级扩大的层面进行思考,培养微观层面的语言能力(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中观层面的交际能力(听、说、读、写、译技能),并努力上升到发展学习者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能力,使人格向更加丰富完整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上。在自我意识上,当代中国大学生敢于提出和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重视自我价值,勤奋好学。但他们的恃强性、敢为性有所降低,冒险意识下降,集体观念淡化。在价值取向上,当代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务实,注重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行为取向上,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摆脱对父母和老师依赖性,从众行为十分普遍。从众行为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分的从众压抑了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甚至导致行为扭曲。
      因此,有必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语教学中,确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1)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通过语言分析和中西文化的比较,学生可以对不同的文化形态、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人格结构中去,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能力,形成健康的中国人格特征。(2)通过外语学习磨练意志,提高品格修养。众所周知,在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下,外语学习过程是艰难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和译语言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高度坚韧品质和顽强毅力,以及体现个人修养和才能的交际能力。(3)培养创造意识。外语学习有助于左右脑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机械识记,但不必一味地照办照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认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适宜的情境,鼓励奇思异想,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品质。
总之,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成为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强健的体魄、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新型人才,求真、求善、求美、求健、求群。这既是个体完善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集体主义启动下的道德自我认同的实验研究—以诚信道德判断为例》

      道德自我认同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源,能够使人在行动中激发和保持稳定的道德行为,因而起着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并对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力。道德自我认同研究离不开道德判断,而道德判断是道德意识的核心成分,是人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选择。本研究根据道德基础理论,主要采用ERP技术,以诚信道德判断实验为主干,探讨集体主义启动下当今中国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认同状况,从内隐和外显层面揭示当今中国人普遍关注的诚信缺失问题。
28名大学生(男16,女12)被试参加了ERP实验,年龄在18-21岁之间。实验在高校语言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材料由包含汉语、英语和日语的字词组成,共510字词,并通过E-prime软件编入程序。ERP设备为64导脑电仪(NeuroScan, 美国),用64导Quick-cap脑电帽。参考电极为左侧乳突。滤波带通为0.05-100Hz,采样率为1000Hz/导,频带宽度为0.05Hz-30Hz/24oct,分析时程为-100ms-800ms。
      研究结论如下:(1)在集体主义启动下,中国大学生在内隐层面与外显层面的道德认同是一致的。中国大学生有着良好的道德特质和是非观念。(2)在中国集体主义背景下,中国学生在诚信道德认知加工上具有独特性。诚信作为“公平/欺骗”类别的重要内容,与“关爱/伤害”类别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3)外语课程思政活动对道德判断加工有影响。项目式学习增加了被试对诚信问题的敏感性和情绪卷入。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