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基于移动应用嵌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学习成效提升研究

来源:金陵科技学院作者:蒋丹妮/王红艳发布:2025-06-27 15:14分享:

金陵科技学院蒋丹妮/王红艳主持完成了2024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4GZJX072)。课题组主要成员:吴畏,沈辉,罗歆歆,刘琳,黄鹂。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驱动下,以移动应用赋能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趋势。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需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教学模式重构与学习成效提升。然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仍面临教学内容单一、评价方式滞后、学生参与不足等现实困境,传统教学范式难以满足数字时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本研究聚焦“移动应用嵌入大学体育课程”这一核心命题,以运动类APP为技术载体,通过理论建构、实证分析与实践验证,系统探讨数字化工具如何突破传统教育边界,实现从“技能传授”到“行为养成”的范式跃迁。研究构建“技术—教育—生态”协同框架,揭示移动应用赋能体育教学的内在机制,并以金陵科技学院“步道乐跑”项目为典型案例,提出可复制的改革路径,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

一、移动应用赋能体育教学的理论协同机制

     移动应用对体育教学的赋能效应体现为技术工具、教学场景与教育生态的深度协同,其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创新得以系统阐释。

(一)技术工具的教育适配逻辑

      运动类APP的功能设计需突破技术本位思维,实现教育目标的精准适配。文档数据显示,基础功能(如运动记录、数据反馈)通过降低认知负荷显著提升使用意愿(路径系数0.815,P<0.01),而高阶功能(如个性化训练)因教学场景嵌入不足导致效用受限。例如,课外场景中APP使用频率是课堂场景的2.3倍,但课堂实时动作纠正功能使用率仅12%,揭示技术功能与教学需求的局部脱节。

(二)教学场景的数字化重构

      移动应用通过三重维度重构教学场景:1.空间延展:APP将教学场域从固定场馆延伸至全域,学生日均运动时长从21分钟增至47分钟,课外自主练习贡献率达79%;2.时间弹性:非同步学习占比从18%提升至63%,碎片化时间利用率提高2.3倍,晨间打卡机制使规律作息群体占比扩大1.4倍;3.数据贯通:动态数据仪表盘整合运动轨迹与课堂表现,教师干预响应速度从72小时缩至2.5小时,教学策略调整有效度提升63%。

      教育生态的系统化演进

      技术工具需与制度、文化深度耦合以释放教育价值。金陵科技学院通过“竞赛积分置换学分”“社团活动纳入课程体系”等制度创新,构建“教学—实践—文化”协同生态,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得分提高37%,印证了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

二、技术赋能的实践效应与矛盾验证

      基于255份有效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χ²/df=2.044,CFI=0.911)与路径分析,研究揭示移动应用对体育教学的双重影响。

(一)正向赋能效应

1.学习兴趣激发:高频使用者(每周≥3次)的学习兴趣显著高于低频群体(P<0.05),游戏化设计(如成就徽章)成为关键驱动;

技能掌握强化:实时动作反馈使技能习得效率提升1.8倍,大一学生运动技巧掌握度均值达5.0(5分制);

2.健康管理闭环:长期运动数据追踪推动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提升19%,健康改善效果获90%学生认可。

核心矛盾与挑战

(二)核心矛盾与挑战

1.技术过载风险:高频使用(每周≥5次)导致教学质量感知下降(路径系数-0.169,P<0.1),反映过度技术依赖的负面效应;

2.隐私—效用冲突:部分学生因担忧数据泄露降低功能使用完整度,隐私问题成为技术信任瓶颈;

3.群体适配缺口:高年级学生对数据分析等进阶功能需求强烈,现有技术迭代未能充分响应。

三、金陵科技学院步道乐跑创新实践

      金陵科技学院通过“步道乐跑”项目的深度实践,系统探索了移动应用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路径,其经验揭示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完整闭环。

(一)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流程再造

       项目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构建了覆盖“任务发布—过程监控—结果反馈”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平台。学生需在指定时间段(如早晨6:00-8:00)完成3公里健走,并在三个随机分配的考核点完成人脸识别打卡。此设计彻底解决了传统体育考核中代跑、数据造假等问题,使运动数据真实性达到98.7%。教师通过实时数据看板动态追踪学生运动轨迹、完成度与配速指标,教学调整响应速度从传统模式的72小时缩短至2.5小时,显著提升了教学策略的精准性。

(二)制度创新中的弹性规则设计

      为破解技术刚性约束与个体需求差异的矛盾,项目构建了多元化的规则体系。一方面,通过“替代性任务机制”实现教学目标的柔性达成:学生参与校内外体育竞赛、使用校内体育场馆等活动可置换20%的健走任务,此举使竞技体育参与者与普通学生的运动达标率分别提升至95%与89%。另一方面,动态评价体系将过程性数据(如周均运动频次、技能进步曲线)纳入考核,占比从传统模式的20%提升至85%,推动教学评价从“终结性判断”转向“发展性引导”。

(三)生态培育下的行为与文化转型

      项目通过技术嵌入与制度激励的协同,实现了从个体行为改变到群体文化塑造的跃升。晨间打卡制度与共享单车禁用策略的结合,使学生的自主运动率从34%提升至81%,规律作息群体占比扩大1.4倍。同时,运动数据的社交化分享功能(如排行榜)激发了同伴效应,体育社团参与率从31%增至68%,校园公共空间的运动活跃度提升42%。这种“技术—行为—文化”的传导机制,使体育教育从单一的技能传授升维为健康生活方式与集体认同感的培育载体。

四、移动应用驱动的高校体育改革实施路径

(一)构建移动应用与教育目标的深度耦合框架

      聚焦移动应用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转化逻辑,突破“工具—效果”的线性思维,构建“功能适配—行为激励—生态协同”的理论模型。重点解决三组关系:一是功能属性与教学场景的匹配性:厘清基础功能(数据记录、即时反馈)与高阶功能(个性化训练、社交互动)在不同教学环节(课堂/课外)的作用边界,避免技术冗余与需求错位;二是用户行为与教育目标的传导性:通过路径分析验证移动应用使用行为(如周均使用频次、功能选择偏好)对学习成效的直接影响(技能掌握)与间接影响(健康习惯养成);三是技术工具与教育生态的共生性:探索移动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校园体育文化、政策制度设计的协同机制,构建“工具嵌入—行为改变—生态进化”的闭环。

(二)从功能扩展走向教育场景重塑

      以移动应用为核心载体,推动体育教学实现三重突破:
      一是教学场景的时空延展:通过课外运动数据追踪、课堂动作捕捉反馈等功能,打破传统教学的物理边界,构建
“全时段记录—多场景贯通”的教学新范式;

      二是评价体系的证据转向:将移动应用生成的运动轨迹、负荷强度、参与频次等数据纳入教学评价,推动主观经验判断向客观证据支持的转型;三是健康管理的闭环构建:基于长期运动数据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识别体质薄弱群体并推送个性化干预方案。

(三)构建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

1.政策衔接:将移动应用深度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政策,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

2.标准建设:制定《高校体育移动应用技术规范》,从功能设计、数据安全、教育价值等维度设定强制性标准;

3.师资赋能:建立“技术素养—数据解读—教学转化”三级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技术整合能力。

五、核心逻辑与推广价值

      本研究提出的改革路径以移动应用为锚点,紧扣“工具赋能教育”的本质逻辑,既规避了技术至上主义的风险,又突破了传统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金陵科技学院“步道乐跑”项目的成功实践表明,该路径能够显著提升学生运动参与率与健康管理水平,具体体现为三方面:

(一)理论价值:构建移动应用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创性框架,为全球教育技术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二)实践价值:形成“数据驱动—场景贯通—制度协同”的可复制模式,助力高校破解体育教学低效难题;

(三)社会价值:通过健康管理闭环的延伸,推动“学校体育—全民健康—终身学习”的社会化衔接。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移动应用在特殊学生群体中的适配性,以及跨学科融合的理论创新空间,持续完善教育技术生态体系。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