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王志敏、徐学敏主持完成了2024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4GZJX024),课题组主要成员:朱婧、凌云欣、陈小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宝贵财富。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等七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020 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段,渗透到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全过程,对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肩负起培养优质跨文化传播人才的责任,将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重要使命,通过跨文化教育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利于大学生掌握用英语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教学既要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精神,又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牢牢把握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华文化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强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涵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突破西方既有的评价藩篱,让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真实的中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逐步走上了世界舞台,“文化强国”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就成了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英语使用的情境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从单一英语语种,转变为多种语种和多种文化共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英语教学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普及,就成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更确切地讲,它是指用标准英语表达具有中国特点的事物。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研究取向。首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确定了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研究思路主要按照融入何以必要、融入内容何以选取、融入之现状、融入何以实现的研究 路径进行展开。首先,明确“融入何以必要”,厘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理念、原则等基本问题,为教师进行案例设计提供具体的依据与标准;
其次解决“融入内容何以选择”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类繁多,除了教材中本身含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选取与整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文化。再次讨论“融入之困境”的问题。设置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对师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通过现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探讨“融入何以实现 ”,即明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分析路径,从教材与学情、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这六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设置,包含着用英语传达中国思想、艺术、科学、历史、建筑等方面,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考虑现代中国的基础情况。换言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入并非限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地发掘和分析其深层的内涵。要增强英语学习的效果,就必须突破语言文化束缚,在具体的跨文化教学中实现文化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在课程内容中设置开展“中国话语”,可以成为这一进程的切入点,并将其与中国古代、现代等的某些文化现象联系起来,实现语言表征与文化意识之间的优化与驱动。
一、主要特色和创新
1.创新英语教学思路
本次研究通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创新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和英语教学理论,创新英语教学思路。
2.推进高校英语教材创新改革
中西方语言文化虽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具有一定相通性,因此应首先将中西方语言文化相通的部分、不涉及民族宗教分歧的部分纳入高校外语教材,其次通过选修或必修的形式,赋予高校大学生有英语语言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可学,并鼓励及督促其在新文科背景下主动学习高校外语教材,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
3.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大学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嫁接和衔接,拓展大学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和途径,构建“守正创新、价值引领”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智慧课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二、实践举措
(一)教学方法创新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创造性地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课堂,设计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项目,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故事复述、海报设计、主题演讲等,充分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2.课程内容融合中国故事: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将“中国故事”与英语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播责任感,组织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小组讨论、句型演练、角色扮演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然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智慧职教、慕课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英语学习视频、音频、练习题、文化讲座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程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综合素质等方面。在评价学生的“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时,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
2.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项目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专门设置对“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评价指标,如要求学生用英语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并分析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故事大赛等,并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在线测试、问卷星反馈等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文化自觉、自信和跨文化国际视野等方面素质进行全面考核。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1.设计相关课外实践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外实践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讲座等,鼓励学生参与“讲好中国故事”相关英语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
2.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通过视频导入、主题讨论、对比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3.利用线上平台和社团活动:教师利用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如英语电影、英语歌曲、英语文学作品等。同时,利用英文社社团活动,邀请外教举办讲座,介绍西方文化和英语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举办中外学生交流会,让学生与外国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